白晓刚:身临其境,真切、真实的写生表达一段历史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8.03.29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以下简称“艺”):白老师,您好。在此次“接力展”中,你展出了一系列随笔写生,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

白晓刚(以下简称“白”):我这次去麻田都是直接写生创作,包括一些随笔和油画,此次展览选择了其中的三幅油画和一系列随笔。我当时领到这个任务,我是想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出发,因为我是山西人,我就回到了山西麻田的八路军指挥旧址,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去,可能没有这个机会的话,我也不会选择这个地方去画创作。不过通过这个契机,通过这次写生创作,我真正了解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我们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电影、影视剧里看到这些。我在麻田八路军指挥旧址看到的都是70年前的遗存,包括当年指挥部的场所、摆设、用品、电台、文件袋,还有墙上挂着的八路军军服。通过观看接触这些东西,在慢慢的体会过程中,我觉得它们具备了一种温度,而且跟我自己产生了关系,甚至这种关系我觉得不是依靠这些去想象当年的战争场面,或者战斗是如何进行的,这种想象的东西好像离我特别远,让我觉得比较模糊,倒是身边这些近在眼前的物件十分真实。在我的创作中,通过我的画布,我跟一段历史或者是历史中真实的东西搭上关系,变得贴切、切近,变得有感受了。这批写生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感觉创作出来的。

艺:关于历史题材的创作,这些历史我们不可能不熟悉,在生活中有各种被动的接收渠道,但当您用写生的方式创作出来时,会有一种什么不一样的感触?

白:我觉得这确实是个问题,我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想我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被动的题材,而应该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就像我刚才讲的,如果我不去写生现场,只是面对一些资料、图片、画册,直接把这些变成我的图像、作品,在画面重新呈现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会让我有点儿尴尬。当我去到现场,设身处地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一下子觉得这种被动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不 再是听别人跟我说这些事是怎么怎么来的,而是我切身去感受,所以在的画面里就变得有选择,这种选择也是我自己的一种态度。

艺:此次“接力展”展示的是中央美院青年一代教师的写生创作状态,在这类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方式上,相较于老一辈艺术家,我们有没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白: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变化,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不管是距离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几百年,就像我们现在看唐代绘画一样,你一样可以画它,一样可以有所感动,但里面的情感呢?我们总是说真情实感,很多老先生对这一段历史是有真情实感的,他们有的真的参与过那段历史,是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同时我也觉得一段历史积淀下来以后变成一种养分,变成我们躲不开的一段历史、一种传统,让它安静的沉淀上百年后,这个东西还是存在,它依然会以它的方式和以后的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我觉得历史的本身面貌已经没有变化了,重要的是后来的人们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它、了解它,并使他有所体悟。这种体悟还可以放大一点说,艺术是个人化的一种表达,观者观看是通过情感从中沟通的,因此艺术家在面对自己作品时要有这样一个出发点。

艺:我们生活在当今,艺术也是一个当代的创作语境,那类似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在当下是不是也具有一个它的当代视野?

白:那当然有。我觉得它(重大题材绘画)有它的功能性,这是不能回避的,即便是这样,我们把它当成历史看也好,或者仅仅是一段过去,不管怎样,它还是存在我们历史当中的,我们自己也是在历史当中。其实我们是躲不开的,如果它不是抗争,也可以是别的,不管是事件还是历史,作为一个创作题材来说,它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或者对不对,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我们看待它,表达它的时候,你出于什么样的角度、立场,这很有意思,我不希望我还像当年的老先生那么去看,这也不可能,我关心的是我看这段历史的自身感受,我表达出来的也是这个。

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触及到此类似的题材,您会有什么样的意见、建议?

白:首先我会建议他应该是有感而发,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者想法有多么奇思妙想,或者有多么好的创意,这都在其次。我觉得不光是面对一个历史题材,你画任何一个题材都应该是这样。有时候我觉得在创作上,你不仅要够聪明,够执着,判断力也很重要,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判断、自己的有感而发想画这个题材,而不是说有什么样的嫌疑、目的,或者是说拾哪位老先生的牙慧,而应该是基于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