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波:当代创作与时代同步,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使命
来源: cafa.edu.cn    时间: 2018.03.29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以下简称“艺”):孙老师,您好。刚才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开幕式上好像提到这次展览的题目“接力”是您提出的,您是怎么想到这个题目的呢?

孙景波(以下简称“孙”):中央美术学院创办有百年历程了,有着深厚的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徐悲鸿院长提出来的“艺术为人生”,实际上体现了艺术创作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同忧患的意识。我在展览开幕致辞中也谈到,70多年前从抗战开始,许多老先生就投入到那场全面抗战中去,用画笔做武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斗志、团结全国抗战的艺术作品。建国后,通过创作反映我们这个民族自强的精神,通过创作塑造国家和民众的时代形象风范,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优良传统。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中央美术学院有一批教师自发前往当年的抗战前线写生创作,我觉得正好把中央美院传统的精神和艺术生命传承下来。这个传承感觉就像是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接力棒,如同艺术生命、艺术精神的一次接力棒的传递。我在展览筹划会的时候这么随口一说,当时范迪安院长立马说这个说法好,这么展览有题目了,就叫“接力展”。这个展览的题目是这么定下来的。

艺:现在展览已经开幕,您也看了一遍,您觉得接力接的怎么样?这一批中青年教师的创作有什么样的特质、共性?

孙:就像我在开幕式发言中说的,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件事。中央美术学院决定要做这个展览其实也就是两个多月前,在这两个月内,我们的众多青年教师奔赴到抗战遗址,去考擦,去参观,去祭拜,同时在现场画了很多写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刚开始的队伍只有十多个人,后来发展到二三十个,最后发展到六七十人。在我印象中,中央美术学院相当多的老师都参与了这个项目,所以我说这个接力接得好,事实也证明我们中央美术学院这批青年教师秉承了这样一种精神,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能够与时代同步,这个同步体现在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同忧患。

艺:您是中央美院老教授,对于青年一代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孙:为国家造型,为时代呐喊,为民族和民众形象树立典范,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感,这个东西一代一代传下来,我们许多老师都是有共识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看到眼前的艺术市场很多元,有很多艺术形式,甚至几乎泛滥,那中央美院还能不能保留这样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是一种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能脱离现实生活,能置人民群众的忧患于不顾吗?不可能,或者是不应该,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师们,他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在中央美院又一批年轻的生力军,他们有历史责任感,他们有时代使命感,他们的创作始终能够和国家的命运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能够联系在一起。

艺:现在艺术是创作的多元时代,很多艺术家也强调自我个性的抒发,但类似此次展览围绕纪念抗战这一主题,有着强烈的价值共识,那在艺术创作中,怎么平衡这种自我个性与价值共性之间的关系?

孙:艺术强调创意,艺术强调创造,这个是艺术的本质,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没有个性,无论画什么,他都不存在艺术价值,这是一方面。但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不能够放开看到这个世界,不能够看到我们国家,不能够看到时代、民族的话,我想他的创作将会局限在他自己的一种很浅薄的很个人的感受当中,他会缺乏一种大格局。我们看历代美术史上的那些著名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那些作品能够代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所需要的价值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