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

(1918-2018)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她经历的辉煌与磨难,书写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100年前,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诞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们怀着“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

80年前,中央美术学院的另一个重要前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成立。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以救亡图强为己任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延安宝塔山下,翻开了人民美术事业的新篇章。

60多年前,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师生们满怀“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与情怀,开拓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新天地。

30多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磨难的中央美术学院焕发青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开启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高等美术教育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央美术学院努力审视世界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构了多学科、大美术的办学格局,提出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奋斗目标。

 

一、开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新纪元(1918—1938)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制度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积极倡导下创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美术学府,代表了国家和民族对美术教育重要地位的确立。

一批留学欧美和日本回国的艺术家,怀抱开拓中国美术教育的志向,克服困难与局限,致力于民族传统与引进西法的兼容交流,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最初形态。

建校初始,许多师生就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五四”的洪流中,在“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的艺术新潮中,都有师生们的身影。1926年林风眠怀着“致力改造艺术学校之决心”和“实行整个的艺术运动,促进社会艺术发展”的抱负,主持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教学,由他发起的“北京艺术大会”展出美术作品三千余件,更有音乐演奏及艺专剧社演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综合性美术博览会。

艺专师生思想活跃,关注时代,投身现实的革命运动。在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中,艺专学生姚宗贤遇难,青年教师方伯雾、谭祖尧被捕,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同时就义。

在艺专发展早期,涌现了陈师曾、王梦白、吴法鼎、李毅士、溥心畬、常书鸿、庞薰琹、黄宾虹、滕固、吕凤子、潘天寿等一大批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而艺专最早的一批学生如刘开渠、王雪涛、雷圭元、李苦禅等,日后也都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艺术巨匠。

 

二、翻开人民美术事业新篇章(1938—1949)

    1938年4月在延安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之一。“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和新型的艺术人才,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的新道路,“鲁艺”的艺术教育思想和美术创作翻开了人民美术事业的新篇章,使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转向了人民与革命的方向。

    鲁迅艺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和创作奠定了基础。“鲁艺”所形成的美术教育制度和创作方式,对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央美术学院在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鲁艺”师生将个人的命运与整个中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将自己的艺术与中国革命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以黄土高原为画布,以战争前沿的火线为颜料,以手中的画笔为旌旗,描绘战争时期的英勇杀敌的军民形象与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用一件件生动鲜活、振奋人心的艺术杰作大力支持和鼓舞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沃渣、江丰、蔡若虹、胡一川、王式廓、王朝闻、罗工柳、彦涵、王曼硕、张仃等艺术家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战争、生活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战斗热情极其高涨的年代里,中国劳动人民伟大可爱的形象。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举行。七大会场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像,为“鲁艺”美术系教师王式廓所绘。1942年,“鲁艺”美术系教师王朝闻在延安创作了《毛泽东主席像》浮雕,后用作《毛泽东选集》的封面。

    “鲁艺”师生在抗战胜利后组成华北文艺工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奔赴解放区,华北文艺工作团1946年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48年8月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改称“三部”。1949年1月华大三部进入北平后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了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定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三、徐悲鸿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6—1949)

1946年至1949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校址选定、人才储备、教育思想、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奠定了新中国时期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

1946年徐悲鸿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把在法国学到的西方写实主义造型技法加以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造型体系,并把它应用在学校的教学之中。徐悲鸿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强调与中国现实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反映社会现实,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奠定了美院的核心办学思想。他的作品《愚公移山》《奚我后》《九方皋》等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英雄主义的宏伟气魄体现了那个时代呼唤英雄、要求变革的最强音。

在徐悲鸿的感召下,同时代许多艺术家,如吴作人、王临乙、叶浅予、滑田友、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蒋兆和、李桦、黄宾虹、董希文等进入国立北平艺专任教,他们不仅为学校的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们创作的作品如《流民图》(蒋兆和)、《轰炸》(滑田友)、《怒吼吧!中国》(李桦)《大禹治水》(王临乙)等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喊出了时代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即徐悲鸿主持的国立北平艺专,另一部分是从延安“鲁艺”演变而来的华北大学三部,这两部分师生发挥各自的优长和特点,合并组成中央美术学院,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开拓新中国美术教育新天地(1949—1978)

    1949年—197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央美术学院以原国立北平艺专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教师为基础,精英荟萃,大家云集,建立了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全力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积极地探索和建设有正规化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从初创走向完备,在党的领导、制度建立、学科设置、教学方法、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引领地位,确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博大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学院精神。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大事。它奠定了新中国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基本格局,在实践中探索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史论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为中国各大美术学院输送了美术领导和教师,从而开拓了新中国美术的新天地。

中央美院的师生们在建国初期创作了一大批振奋人心的艺术杰作。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活动,代表了 5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里程碑。由老一代雕塑家负责完成的作品如:曾竹韶的《虎门销烟》、王丙召的《金田起义》、滑田友的《五四运动》、肖传玖的《八一南昌起义》、张松鹤的《抗日游击队》、刘开渠的《打过长江去,支援前线,迎接解放》等,这些浮雕作品把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不懈斗争化为一幅幅壮丽雄伟的画面,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有力地塑造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

在新的形势下,延安精神化为中国人民建设和平、繁荣、现代化的新中国的无穷动力。朱乃正的《打夯》、温葆的《四个姑娘》、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靳尚谊的《老农》、黄永玉的《阿诗玛》等作品塑造了一批劳动人民群像,反映了人民群众健康快乐充满热情的新生活;侯一民参与设计的第三、四套人民币则直接将人民形象绘制在国家货币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深受群众喜爱。

50年代,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始筹建,中央美院的油画家们又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投人了大规模的革命历史画的创作,并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胡一川的《开镣》、李宗津的《飞夺沪定桥》、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五六十年代的这些作品深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历史,鲜明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神采和风貌。

 

五、迈向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发展新征途(1978-2012)

    1978年—2012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重要的发展繁荣时期。经历了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深入推进,中央美术学院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新时期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作为重要的美术教育机构,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一方面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为新时期改革发展提供艺术成果与人才支持。新世纪以来,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拓展学科专业,完善学科结构,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美术教育与学术探讨,同时承担大量的国家和社会重大文化艺术任务。

中央美术学院始终肩负着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的重大使命,始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道路,开启了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高等美术教育新阶段。

1978年,中央美院学报《美术研究》复刊后的第一期封面便发表了引人瞩目的人体美术作品;不久,美院另一学报《世界美术》创刊,连续刊载了研究介绍西方现代美术的文章,率先闯入了建国 30年来的艺术禁区。第二年,中央美院教师袁运生在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绘制了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中描绘了三个裸体少女形象则真正预示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的到来,标志着卸下沉重冬装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

李少文的《九歌》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文革后美院第一届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以及杨飞云的《那时我们正年轻》、朝戈的《年轻人》等文革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的作品,不仅突破了“文革”美术的禁锢,而且开启了唯美画风与“生活流”绘画的先河,反映了新时代的艺术特色与中国形象。同时,美院一批艺术实力雄厚的老、中年美术家经过几年的研究、思考和探索,也先后推出一批力作,其面貌之新、技法之精、内涵之深,标志着中央美院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李可染的《家在崇山茂林烟霞中》、姚有多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贾又福的《太行丰碑》;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飞雪》、朱乃正的《国魂》、闻立鹏的《红烛颂》。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中央美院的师生们参与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现代艺术大展”“新生代”等一系列当代艺术展,涌现出《新时代的启示》(张群、孟禄丁)、《天书》(徐冰)、《招魂》(吕胜中)、《贵州人》(王华祥)等一批具有时代感、现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和学者们成为了“ 85新潮”、“新生代”等一系列美术思潮与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与中坚力量。

1995年至2000年,美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完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群雕。群雕由38尊柱形青铜雕塑组成,包含一千余人物雕像。雕塑园建成后,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中央美院经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委会批准,成立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中心承担了北京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奥会有关的视觉形象系统以及奖牌、体育图标等十几个项目的设计和研发。2007年起,美院先后承担了北京地铁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线、4号线、6号线、15号线、14号线、7号线等多条线路的站台、站厅设计工作。2009年圆满完成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任务。2010年,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主场馆设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嘉奖。中央美院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散发光和热,创作出大量弘扬主旋律、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历史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作品,展示出中国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文明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动人风采和开放态度。

新世纪以来,中央美院积极加强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举办了众多学术交流活动,如2001年首次举办“国际校长论坛”;2007年举办“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同年举办“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全国建筑院系主任大会”;2009年主办“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些学术活动表明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新世纪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突出的学术地位。

 

六、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2012-2018)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思考美院未来发展,实施“百年辉煌”战略,梳理学院文化传统,进行高等美术教育国际比较,建设人才梯队,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出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奋斗目标。

“百年辉煌”战略实施以来,全院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工作有序,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群交融发展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具有中央美术学院特色的高端艺术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艺术大学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教育教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涌现新的成果。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唯一一所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院校。

    学院从2014年起主办了一系列“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展览及学术研讨活动,如“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大会、“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桃李桦烛——李桦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展”等。通过举办艺术大师纪念性的展览,更好地梳理老艺术家的文化瑰宝,激励一代代美院师生更好传承先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选拔最为优秀的人才,学院不断优化学校招生考试办法,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到考试录取办法不断调整完善,努力选拔热爱美术、有天赋的优秀学子,确保一流美术学院始终保有一流生源的优势。

学院不仅保持着最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各级院系的科研与创作工作,同时肩负起艺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造型的重大任务,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2015年起,持续开展画劳模,和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展览活动。从“接力”到“再长征”,我院在中国美术馆连续两年举办“接力”系列展,各创作团队奔赴抗战和长征纪念地写生。学院壁画系教师集体为越中友谊宫创作题为《山水相连,友谊长存》的壁画作品。设计学院团队完成各类国际体育赛事视觉设计任务,尤其是圆满完成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以视觉设计塑造“中国形象”。中央美术学院始终秉持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传统,密切结合国家建设和文化需要,为中国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院坚持同国际艺术界开展高质量、高层次、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友好访问、举办学术峰会、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国际展览等多种活动,增强学校国际化程度,讲好中国故事。从2015年春节开始,我院持续承办文化部“欢乐春节”重点品牌项目“欢乐春节 艺术中国汇”亮相美国纽约。2017年,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合办“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2017年,举办EAST 科技艺术季 EAST 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 。同期举办「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论坛与展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事业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央美院人将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创作艺术作品的新经典,探索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取得服务社会的新成就,攀登中国和世界高等美术教育的新高峰。为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做出新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中央美术学院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